墙,古时还有垣、壁、墉、堵的别称,既可划分界线,又可防护护卫,有护卫国家的长城,有围护一座城市的城墙,有围合于不同修建物外的墙体,还有相对独立安闲的墙即影壁。在所有墙之中,城墙作为反抗外来实力侵略的重要屏障,是古代城池防护的重要修建。 历代所建城墙数量众多,在这些城墙中,南京的明代城墙长,为33.7公里;北京的明长城周长32.8公里,居第二;至今保存为完好的当属城墙,约13.7公里。古时前期的城墙是将土夯实筑成的。 也便是用当地黄土和黑土,一层一层地夯筑,每一层夯筑到15厘米的厚度,这就叫做"夯层",按层打夯,每层都夯得很紧。为了使城墙巩固耐久而不将城墙的墙面做成垂直,而是上部墙面向内收起成为"侧脚".这样,城墙墙体十分安定,不容易坍毁。 到了明代,国势发达,经济繁荣,用烧制出来的砖砌城墙,逐渐遍及。对各地城墙外皮进行包砖处理,称为砖城墙。砖城墙是在夯土城墙的两面包上一层大砖,即是城墙砖。城墙砖比制作房子用的砖块尺度宽且长,城墙砖用白灰浆砌筑。
|